作家许知远这样评价90后,“在某种意义上,二十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或许是最不幸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物质、资讯过分丰沛,精神与价值却如此匮乏的年代,也是一个技术手段不断革新的年代,目的和意义却消失了的年代。”
这段话,其实暗合了我们的这两份调查。记者发现,在综合性大学,甚至是名校,许多大学生过得很茫然,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更多地是完成任务,通过考试,然后随着社会性需求左右突围。后高考时代,压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大。
原北京大学招办主任、现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他看来,大学生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是一种集体现象。
他向记者举例道,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压力也很大,但他们过得很快乐,原因在于他们未来的就业是有保障的;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压力也很大,但他们同样很快乐,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他们刻苦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今天的大学生从进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在担心就业问题。更糟糕的是,从学长们的经历和周围的社会环境看来,他们无法将大学时代的努力和未来的就业保障等同起来。因此,为了使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写论文、考GRE、考研、找工作等等,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又看不到这些付出和未来的回报之间的关系。“身体是辛苦的,但精神是茫然的。这是他们不快乐的根源。”
秦春华说,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90后面临的焦虑,他们为什么要上大学?“许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在大学毕业之后也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
“大学的真正价值是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在人的一生当中,有那么几年的时间,可以无拘无束地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确立自己终身不易的价值观,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科学正确的思维方式,养成终身阅读学习的习惯。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从18岁到22岁之间,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迷茫走向清晰,从易变走向稳定的关键时期。大学正是在这一时期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的长远发展基础。”
记者的调查显示,高中毕业班的调查样本中,有近一半的毕业生期待能在大学里学到专业技能。而在秦春华看来,“在大学里最应该学习的,其实不一定是专业性技能。现代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如此之快,在大学里所学的具体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学生在大学时期所应当确立的,首先是知识的整体观。换句话说,他们不仅应当有机会接触到第一流的知识,而且应当获得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得出的方法以及过程的洞察力,应当洞悉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其次,学生们在大学里应当学会如何熟练使用各种数据库和文献资料去研究自己未知的问题,特别是学会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学生们应当学会如何去处理解决发生在真实世界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本科教育的一个饱受批评之处是它们太脱离实际。因此,学生们不仅应当醉心于各种理论问题的探讨,更要关切那些发生在真实世界中的事件。
最后,学生们在大学里应当学会怎样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学会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负责,对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承担责任。做到了这些,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