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语文“怪”老师 称“精品散文”打不及格分数都太高 点击次数:8.73万

在杭州启正中学有一个“怪”老师,他上语文课,总是撇下课本去讲其他的内容,甚至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听音乐,放电影。只要轮到他的课,学生们就觉得像放了一次假,经不住要喊:“刘老师,你太帅了!”。

而他还有一个“怪”癖,给学生布置作文从不定主题,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的些所谓的精品散文,在他看来,连打不及格都嫌给的分太高。

这个人,就是启正中学的刘林老师。

带着怀疑的目光学语文

刘林说,在他上学的时候就对语文课没有好感,条条框框太多,束缚了学生的探究思考。

“老师就一定是对的吗?书本就一定是对的吗?如果不敢对书本提出质疑,语文课就会变得乏味。”所以当他成为语文老师后,就决心要让学生感到语文课是有趣的,书本和老师绝对不是权威。

每学一篇课文,刘林就要学生们回家预习,并针对课文的任何一个细节,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要带着怀疑的目光学习,要有自己的思考,如果他们提出的问题连我也回答不上来,那真是太棒了。”刘林说,课本上的信息有所筛选,所以表达的情感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比如鲁迅的《社戏》在课本上被删去了第一段,里面的韵味也直接从中学降到了“小学”水平,这个时候刘林会将原文拿出来,让学生做一个对比。

而他在讲解课文时,也绝不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唯一答案,他甚至每次都会在结尾加上一句“这是老师的感受,仅供你们参考。”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可以提出和老师完全相反的意见。

抛出美好事物与学生分享

那么,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刘林说,老师只能起到“引入”的作用,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自己充分思考,有的时候在语文课堂上,甚至有没有老师都一样。

刘林非常喜欢研究民谣,不论是大家之作,还是草根,只要他喜欢的,就会保存下来,在课上与学生分享。但凡讲到诗歌,刘林都不会让学生齐刷刷地捧着书本朗读,因为那样根本不动情,“有的感情不适合在公众场合表达,适合夜深人静时,独自品味。”取而代之的,是谱成曲唱出来的诗词民谣,那些优美的曲调只有先感动了刘林,然后才能感动学生。

而当学生们学到新闻报道时,刘林又撇下课本,直接给学生们提供了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资料。他总是这样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材料,供学生自己选择阅读。刘林觉得,孩子们平时学习任务繁重,他能做的就是把他身边看到的美好的事物“抛”给学生。

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呢?刘林直言,课本的知识根本不需要花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考试技巧只要在初三学会就够了,初一初二是让学生们爱上语文课的时机。前期有了那么多的积累,答起题来自然也是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