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张国英:宁波市音乐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小提琴学会理事、全国少儿小提琴演奏比赛评委、观察员。
有一位妈妈,陪同女儿学琴,却成为了一位经验丰富、闻名全国的少儿小提琴教师。这就是宁波的少儿小提琴名师——张国英。
儿少喜舞偷学乐器
张国英从小酷爱音乐,能歌善舞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小学时,她担任学校舞蹈队的领舞,音乐感觉之强另老师惊叹。但是,较之舞蹈,她似乎更喜欢器乐,却苦于没有条件学习。某天,邻居家请来一位手风琴老师,美妙的音乐深深吸引并打动着年少的国英,她闻声前去,在窗外偷听。因为实在太好奇这神秘的乐器,想亲眼看看、亲手摸摸那把对她而言无比高贵的乐器,她竟然提出给这家人免费做家务,只为旁听音乐老师的手风琴课。也许是些许天分,也许是百倍用心,几次下来,作为旁听生的“小时工”居然学会了手风琴,并且拉得比邻居家孩子更标准,更熟练。
而立之年结缘提琴
张国英的小提琴生涯始于1986年。那年,她带着5岁的女儿走进宁波第一届少儿小提琴学习班,师从王百红老师学习小提琴。女儿与提琴结缘也是她学琴生涯的开始,那一年,她正巧三十岁。小提琴,被誉为“乐器中的皇后”,其高难度的演奏技巧需要的不是天分,却是实实在在的童子功。从这一点而言,而立之年操手提琴着实晚矣。然而,张国英竟然冲破了重重困难,执着地踏上了自学与教学并行的提琴之路。
1987年,她带女儿去上海拜师学艺。在诸多小提琴名师中,母女俩有幸遇到了著名小提琴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张世祥。此后几年里,张国英毅然坚持隔周一次带女儿去张世祥家学琴,而当年的张国英只是宁波拖拉机厂的一位普通工人。在八十年代末,一个月薪不足百元的双职工家庭,要担负每月60多元的小提琴学费,外加30元的沪甬往返路费,对没有任何外来经济支柱的普通百姓家庭而言,是何等的艰难。为保证女儿的营养,为人父母的张国英与丈夫经常把仅有的瘦肉放到女儿碗里,就着菜汁下饭;家里的小水缸常年腌着咸菜,那是他们的“家常菜”;而上海返甬的途中,张国英从来都只让女儿买一盒快餐,因为自己“不饿”。“就是吃咸菜也要陪女儿学琴”!凭着这股坚定地信念,这个普通家庭一次次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战胜精力上的疲惫,毅然决然地坚持在他乡艺术求学之路。
当上帝关上一扇门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就在一次课后,张世祥教授单独拉住陪练母亲张国英,真切而诚恳地说:“你应该学习小提琴教学,按照我的教育体系,自己教授小提琴。”就这样,在教授的鼓励和帮助下,张国英在陪练女儿的同时,悄然跟随张世祥踏上了小提琴教学之路。
三十有余半路出家
1991年,张国英开始了独立的业余小提琴教学。书到用时方恨少。她感到小提琴教学不是“你教——我学”这样简单的程序。为了把小提琴这种入门枯燥的乐器用诱人的方法打动孩子心灵,开启音乐之门,她开始学习儿童心理,钻研小提琴幼儿教学。1993年,在宁波举办的首届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考级中,她的学生在幼童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一级“优秀”的成绩,这对半路出家的张国英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肯定。
1997年,张国英正式“出家”了。她放弃了原单位所以职务,专职从事小提琴教学事业。对初出茅庐的“新教师”而言,生源是首要问题。在这关键时刻,女儿的恩师王百红给了她最大的支持和帮助,系统、批量的幼儿小提琴教学由此开始了。
把教学当做“事业”,需要一个人极大地耐心、毅力和专注,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心一意与专心致志。从一位半路出家的陪练妈妈到经验丰厚、全国闻名的小提琴教师,她投入了百倍的精力。拜师学艺、精益求精自然必不可少,为此,她每年花费上万资金参加师资培训,充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艺术修养。张国英是中国小提琴教学界出了名的“好学生”,哪里有小提琴教学研讨班,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参加中央音乐学院师资培训班;参加上海、北京、广州、澳门、香港、成都、郑州、长沙、凤凰山、牡丹江、重庆等地举办的教学研讨会。她曾得到徐多沁、李自立、赵薇、蒋雄达等教授的亲历指引和精心指导,也得到新一派简易高效小提琴教学开路人张又老师的系统指点。
教学独特自成体系
教学事业的攀升是在不断地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身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实现的。张国英在名师讲解中提炼艺术精髓,在亲自操练中体会琴技要点,在备课思辨中创新实用技法,在教琴试验中探寻教学重心,通过学习、思考、实践、运用,她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经验,拥有了一套多视角的、现代化的、符合少儿心理发展的独特小提琴教学方法。
多年来,她的小提琴教学从幼儿向少儿、青少年方向发展,从低级别向高级别延伸,获得了全面的成功尝试。
在幼儿教学中(3-7岁),她利用集体课教学的“合众”优势,最大限度地捕捉儿童心理特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小提琴的热爱,教学形象生动、形式多变。对学生的练琴以鼓励、奖励为主,尽可能地为儿童创造学琴氛围,提升幼儿练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非常注重各种音乐常识的普及和音乐素质的基础性培养。
在少儿教学中(7-12岁),充分发挥集体课教学的“竞争”动力优势,她的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教学形式渗入各种重奏、齐奏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排练、演出及各种比赛,培养学生的协作力和感召力,教学进度与教学成效齐头并进。
在青少年教学中(12-18岁),针对高年级学生学业重、练琴时间少等现实情况,她把集体课与个体课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因材施教,挖掘开发每个孩子的琴技优势,突出其表现力,更侧重培养学生感召艺术、陶冶情操的艺术感悟力,达到提升音乐艺术素养的目标。
正是因为张国英老师的教学模式独具特色、富有魅力,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拜师学艺。还有不少远郊区甚至杭州、舟山等其他城市的学生也慕名而来,请其辅导帮助。
苛求技艺无私奉献
因为热爱艺术、热爱学生、狂热于教育事业,张国英可谓是典型的“工作狂”,这种狂热,体现在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和对音乐技艺的无限追求。
对于学生,她总有无限的时间和精力。她经常为辅导学生加课加时而挤掉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略去用餐时间,至于金钱和休息,她从不计较。带学生到外地参赛下榻宾馆后,只要离吃饭还有一段时间,她就会马上招呼:“我的学生都到了吗?再来上会儿课!”带学生出去比赛,她从来没有机会去会场以外的地方走走看看,因为全身心的投入在学生身上;等比赛结束,她又着急往家赶,因为宁波还有一大批学生等着她呢!
对于音乐技艺的钻研,她从来都是“废寝忘食”,那种精益求精到苛求,令人瞠目,令人费解。“高标准”、“严要求”似乎给学生相当的紧迫与压力,却在她生动的讲解与示范中,转化成学生对艺术深深的理解和浓浓的爱恋,于是有了源源不断的丰厚成绩。
教学成绩硕果累累
步入新世纪,张国英老师的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拉开崭新帷幕,其教学成效在一叠叠证书中获得印证。
2000年,她被评为宁波少儿音乐教育积极分子。2002年,获得上海音乐学院(宁波考区)“优秀辅导教师”称号。2004年,学生在全国第六届小题琴独奏比赛中,获得幼儿组第一名、中国作品第一名的双项好成绩。2007年,带学生参加第六届亚洲明日之星比赛,学生获亚洲A组第二名,她荣获“亚洲明日之星音乐大赛优秀教师奖”。2007年,带领12名学生参加“华光杯”五省一市全国少儿小提琴邀请赛,学生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2名的优异成绩。2009年在北京音乐家协会举办的中国少儿小提琴独奏展演中,学生分获各级别金奖(5名)、银奖(13名)、铜奖(7名)、优秀奖(1名)。2010年,带领6名学生参加浙江省A级证书考试,5名顺利通过,在通过率低于20%的省A级证书考试中,张老师的学生通过率高达80%。历年来,上百名学生获得上海音乐学院考级“优秀”成绩。2011年,再次获得上海音乐学院颁发的“优秀辅导教师”称号。2012年,第八届浙江省德艺双馨比赛中,张老师学生多达85名,获得全面的优异成绩。2012年《纪念马思聪诞辰100周年》全国少儿小提琴独奏展演中,4名学生分获各年龄组金奖。2014年1月,2名学生参加第四届香港国际小提琴大赛,分获学前组第一名和第五名。 2月,10多名学生参加第十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展示活动全国总决赛,均分获金、银、铜奖,其中1名4岁的学生获金奖,1名获铜奖的学生还不足3岁半,是所有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
除了独奏比赛,张老师还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演奏能力,鼓励学生将重奏、合奏、齐奏、小乐队等搬上舞台。2006年,带领37名学生在珠海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少儿小提琴教育学会、澳门爱乐协会合办的小提琴合奏比赛,荣获团体金奖,她也因此被评为优秀教师。近年来,学生的重奏、合奏节目屡屡走上领奖台,走向全国。2012年第八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展示活动,多组合奏获得各年龄组金、银奖,她被评为浙江省优秀艺术教师、全国优秀艺术教师。
张国英老师的教学成绩有目共睹,得到全国各地教授、名师的肯定和好评,她屡屡被邀请担任全国小提琴比赛观察员。2007年,被邀请为“华光杯”五省一市全国少儿小提琴邀请赛观察员;2009年受邀中国少儿小提琴独奏展演观察委员;2012年受邀为“马思聪杯”全国少儿小提琴独奏展演观察员。
如今,张老师已桃李满天下。她的学生有部分考入各大艺术类、师范类院校,走上艺术专业道路: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浙江省艺校、浙师大、上师大等等。还有部分以艺术特长生考入重点高校;甚至有学生凭一技之长留洋海外。当学生的问候纷至沓来,当各种荣誉接踵而至时,张国英老师却始终保持低调,在少儿小提琴教育园地里继续默默耕耘。
言传身教以德育人
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交给张国英老师,因为她不仅会教琴,而且会教“人”。张老师曾不止一次的说:“学生,首先是人,一个社会的人,不懂得怎样做人,如何做一个懂艺术的人!”她培养孩子学习小提琴,还教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品行,引领学生关爱他人,做乐善好施的小公民。她总说,孩子只会拉琴,没有品行,那就是“师之过”喽!
张老师天性善良,哪里有需要,都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汶川大地震,张老师通过各种渠道,捐钱捐物过万;每年,贫困山区的孩子需要各种帮助,她花几千元买新书、新衣服,捐赠给山区的孩子们。她总是以自己的言行教育着她的学生,感化着身边的老师和家长。
乐善好施的张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更是厚爱有佳。对学生一视同仁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基本功,张老师做到绝佳,令人心服口服。她的小提琴工作室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对家境贫困的学生,减免学费。她甚至自己出资带学生赴海外参赛。她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母亲,小到孩子们的穿衣住行,大到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只要需要,张老师都会伸出关爱之手。学生要比赛,她特意为学生准备服装,专门为孩子购买化妆品;儿童节或学生比赛得奖,她自掏腰包,给学生买礼物、买奖品以作鼓励;学生在学业上需要辅助,张老师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学生寻找最合适的文化课辅导老师;当学生在择校前犹豫徘徊时,张老师凭自己的经验,给学生及家长指引道路,做学生的铺路石。她对学生永远抱着一颗炽热的心,永远敞开着温暖的怀抱。
张老师是一名出色的“雕塑家”。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无论家境富裕、贫困,无论天资聪慧、迟拙,无论秉性乖巧、调皮,她都能最快速度了解孩子特征,利用他们自身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孩子在张老师的魔法魅力下,都变得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天气转冷,张老师的手机里经常会出现学生发来的短信:“天冷了,张老师您别忘了加衣服,保重身体!”过年了,无数学生打来问候电话,国内长途、国际长途,都抢着第一时间给张老师送来祝福。张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化成了学生对她的关爱,每当沉浸在这样的问候与祝福时,她连沉思都带着微笑。
张老师有句个人签名:“我爱我的亊业!学生一天天成长,我一天天地老去;为了他们成长,我的心永远是年轻!”我们相信,岁月的变迁带不走张老师年轻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