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一些老师,在多年之后你也许已记不清她的姓名,可只要一闭眼,就能想起她慈爱的笑容。有那么一些老师,在多年之后你也许已忘却他所上课程,可每当彷徨时,耳畔总会响起他的谆谆教诲。有那么一些老师,他的身躯或许并不高大伟岸,也不曾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可他的背影就是深深地刻在学生们的灵魂里,不会被忘记。
“这才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具有的常态。”在今年获得杭州市第二届师德标兵的大关中学语文老师李松眼中“教育是心灵的事业,要于细微处看精神,在点滴中见功夫。”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她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16年来,李松老师注重与学生接触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用春风化雨般的精神熏陶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
最温情的师德是“知心”。
在获评“师德标兵”后,李松老师曾谈起什么是“师德”。这个有着笼统的所谓标准答案的概念,在她看来却是一些最具体的细节的整合。“首先是‘知心’。”李松说,“在对学生关爱的基础上,教师要凭着足够的细腻、敏感和睿智潜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尊重、理解、唤醒与等待是永远不变的沟通密码。”
在李松老师的教师生涯中,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孩。她在心志上没有达到一个初中生的标准,无论语言还是行动上都让人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在班级里,每天总是愁眉苦脸,上课时则“勤奋”地做着无关的练习;如果老师说它几句,就会有强烈的反应。老师每次跟她交流,都几乎得不到回应。
而正是这样一个让不少老师头疼不已的学生,李松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却发现她的身上有很多优点。做事认真,待人诚恳,学习也很刻苦,只是方法不对。“于是,我让她担任了班级的卫生委员。”李松说,“我抓住她在工作中的认真和任劳任怨,在班会课上大力地表扬她,同时发动其他班干部,一起帮她分担责任。一个多月下来,她渐渐地掌握了自己负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增强了她的自信心。”
她的作文写得不错,李松就经常把她的文章作为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读。还有她乐于帮助同学,成绩取得进步等等。总之,她身上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被放大在同学们的面前,也放大在她自己的面前。她变得快乐了。“后来她妈妈和我说,小学里同学都不喜欢她,笑话她,现在她在新的集体中生活得很开心。”李松说,“家长的这些话,让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它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在李松16年的教育生涯里,类似的情境与细节不知上演了多少次。“当我们真正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时,爱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她常常这样说。
最智慧的师德要“无痕”
教育的真谛是爱,没有爱心的教师无法培养出心灵健康的孩子。然而,如果爱得不讲方法,很可能会面临学生不领情的尴尬。特别是对于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就需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说到这里,李松向记者讲述了在她班主任生涯中发生过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我课间走进教室,发现地上很脏,显然值日生没有及时打扫。”李松说,“于是我就找到了那个值日生,很客气地请她把教室里的卫生搞一下。没想到她马上变了脸色,气哼哼地白了我一眼,拿了拖把就往地上乱拖起来。胡乱拖好了地面之后,竟然还故意将拖把很响地摔在地上。我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好端端的,她凭什么这样对待老师呀?一气之下,把她叫到了办公室。质问她:‘老师哪里对不起你了?你看看你像什么样子?一点教养都没有。’这句话说出口我就后悔了,但已经晚了。这位同学马上就哭了出来:‘你就是对不起我了,你凭什么说我是单亲家庭?这句话把我呛得哑口无言。’”
这个孩子的确是单亲家庭,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她,而父亲迫于生计,经常要到外地出差,无法长时间地在女儿身边。前一段时间这位同学跟外班的男同学交往过分亲密。李松曾找他们谈过一次话,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与他们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在与另一位家长联系时,她曾提到过王某是单亲家庭,父亲工作很忙,有时照顾不过来,希望这位家长配合老师,加强对自己小孩的管理。没想到毫无恶意的一句话却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想到这些,李松的怒气一下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怜惜和愧疚。她给学生搬来椅子,倒了开水,拿了纸巾。这个过程缓解了她的激动情绪,接下来李松明确地对她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同时也对事情的前因后果做了充分的解释和说明。又进一步地开导她,告诉她人应该有自尊心,但同时也要为人宽厚,心胸开阔,遇到问题要善于找到妥善的办法来解决,而不是采取一些过激的方法。李松的做法让这位同学感到老师丝毫没有瞧不起她,而是在真心的关心她,爱护她。
“通过这件事情我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李松说,“教师这个职业说到底是一个与人交流沟通的行当,教育并不是在一个围墙的校园里说教,教育也是生活,也是在过日子,作为一名教师,平常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应该十分地注意。”
最深沉的师德是“人格”
在李松老师的笔记本里,抄录着乌申斯基的这样一句名言:“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李松始终坚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她从不迟到早退;有许多初一的同学没有劳动习惯,不会擦玻璃,甚至不会扫地,李老师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做大扫除,脏活、累活抢着干。李老师喜欢这样用自己的行为滋润学生的人格。
一位优秀教师的人格力量中断然少不了廉洁品质。也许,在人们习惯性的思维里,家长给老师送礼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毕竟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尊师重教也是古老传统。事实上,除却少部分不纯洁的“投机者”外,大部分家长也的确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面对这种约定俗成,李松却无法让自己“俗”起来。她的理由很简单:“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如果我收了家长的礼,心灵的天平就难保不会倾斜。”
有的家长一开始不理解,觉得老师怎么这么不给面子,甚至担心孩子不会得到老师的关注,但是,日久见人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家长们都会由衷地感慨,把孩子送到大关中学来读书,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这里的老师敬业爱岗,认真负责,是真正地关心和爱护孩子的。
然而,每当教师节,李松收到学生们送来的自制卡片、寄来的明信片,发来的短信时,却会露出由衷的微笑。因为这些礼物才是从学生的心里送来的,它们分明是一枚枚人格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