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上城区、江干区已发放了公办小学第一批新生录取名单,其他大部分城区还未开始发放。有的家长担心,自己是不是在第一批里落单了?记者了解,其实不然。其他城区的公办小学近期已在加紧步伐,7月10日前争取把第一批名单公示出来。
从几位老师口中得知,为了慎重起见,公办小学报名后到名单发布期间,老师们工作量是相当大的,主要集中在入户家访,尤其是之前几次家访中没有访到的家庭。
体验
2个小时访了6户
“孩子的户口是否在这里、房子是否是家长所有,这些可以通过前期的生源摸底和报名材料来核实。但孩子是否住在这,却需要上门家访了解到。”上周,长寿桥小学老师余老师晚上排满了家访的任务。他说,报名结束后,教导处整合了17组材料共计170多户家庭的资料。为确保家访工作的公正,每组随机安排2名老师。而何时家访,则由学校统一安排,所以参与家访的老师都是当天才获知消息。
很巧,当晚余老师就有家访任务——有8户家庭要去,分别在社坛苑、后营弄、慎修里、百井坊巷、仓柱弄、茶叶弄等社区。
“家访了这么多年,这些地址还是有些陌生。看来这回需要多费点周折了。”为了方便穿梭在大街小巷,余老师放弃了汽车,改而将闲置的电动自行车请出家门。手机导航中输入地址指引他前行。“为了保证真实性,不能给家长打电话问路,不然就是‘通风报信’了。”15分钟后,手机导航将余老师带到了中大广场的社坛苑,可是都不是学生留的地址。兜兜转转了10来分钟还是找不到那幢楼,就连附近散步的热心人也说不清。无奈之下,余老师只好向家访单上的家长“求助”,原来这一幢“藏”在附近的某写字楼里面。这时,离学校出发已有40分钟了。
就这样在手机导航未必靠谱的前提下,2个小时内余老师完成了6户家庭的家访。他说,时间主要浪费在找路上,有一户住在7楼的家庭,上了楼却发现没有人,还有一户家庭按门铃无人应答且家长也不接电话。“像后两者情况,我们还需要在家长不知情的前提下,再花时间家访。如果多次上门都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会备注一笔交由教导处。”
主要看孩子的居住痕迹
余老师到孩子家时,一般会先与家长打招呼。进门后便开门见山地核查入户信息。“家长再提供一下房产证、户口本吧。”
在女主人回屋拿材料的空隙,余老师习惯性地朝鞋架和客厅瞄了瞄。门口的地板上零散地摆放着几双鞋子,其中有一双颜色亮丽的儿童鞋;而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家四口的全家福和几张小奖状。
“老师好啊!”家长递上材料时,一名戴着眼镜、扎着小辫子的女孩就从她妈妈背后探出脑袋,甜甜地打了声招呼。趁着间隙,余老师告诉记者:“这些细节都能看出,这户人家是有小孩子住着的。而且家长还蛮重视孩子的教育的。”
看过材料后,余老师便匆匆与家长、孩子告别。记者看了一下时间,在孩子家差不多10分钟,而且这时间大部分浪费在家长找资料上。
出了门,余老师打开手机的备忘录,写上“住户一致”。他说,刚才让家长准备材料只是例行公事,主要目的还是给自己争取时间与家长、孩子交流,并观察这户家庭是否有孩子入住的痕迹。
揭秘
新生家访如同福尔摩斯
城西一所小学的老师透露,家访主要是确认孩子是否住在这里。老师需要像福尔摩斯一样有破案的头脑。
破案是从敲门之前就开始了。“有的家庭门口和门把上都是灰尘。不要说小孩,可能大人都不住在这。”有一位老师说,这时可以侧面咨询邻居问某某是否住在这,一些热情的邻居就会如实相告。而进门以后,鞋架上有没有孩子的鞋子、房间是否布置有儿童房、客厅是否有孩子的玩具或文具、墙壁上有没有孩子的贴画、涂鸦或者奖状、卫生间有没有儿童洗漱品,这些全都是线索,甚至可以单独与孩子聊天。如果什么线索都没有,老师就会在反馈信息时,写上“儿童入住痕迹不明显”。
就在前两天,城东一所小学的蒋老师根据登记信息找到一户人家。刚上楼就发现这户家庭大门开着,房间还是个毛坯,摆放了几个简易的货架和一台电脑,一名男生正热火朝天地打字。“我是某某学校的老师,你们是住在某某小区吗?”看到眼前的景象,蒋老师心里已经大致有谱了,这儿可能被出租出去做淘宝生意了,但她还是要电话跟家长确定下,不过不知情的家长还是在几句对话后穿帮了。
新生家访至少有两轮
有的家长会说,那以后新生报名后去住一住就行了。事实上,这个也很难保证。记者了解到,一般新生家访至少两轮,对于一些生源爆棚的学校,次数会更多。
有老师称,第一轮家访一般安排在报名前,那时候根据摸底到的生源户籍资料上门。“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的保安对自己的社区人员的入住情况很了解。”城东一所学校的老师说,这个环节几乎每个学校都会做,再之后就是小学报名之后、名单录取之前,主要为了核实“住户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有的家长在学区内有房,且落户至此,但房子出租出去或空置着;有的孩子户口落在祖父母处,但其父母在别处有房,一家三口并不住在此。这种情况的孩子,在热门小学就可能接受调剂了。
热门与不热门的学校,至少相差1次以上的家访。知情老师说,这个差别就在报名前。学校会安排老师上门向家长了解情况,比如在不在这个学区内读书,从而更为准确地摸到可能来报名的孩子数量。有的孩子已报了民办初中,那就可以将名额剔除了。
“核实孩子是否和家长居住在学区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城西某热门小学的教导处主任已有多年的“家访”经验,她曾在一周内,针对某户家庭走访了四五次。“每次敲门,家里都没人,后来给家长电话,家长不是说带孩子上培训班了,就是外出有事了。”因为无法提前通知家长,遇到这种吃闭门羹的情况也很正常,但没有见到孩子就不能在回馈单上写上“住户一致”。最后一次,老师特意候着晚上9:00才上门并终于见到了这个孩子。“孩子再忙,这个点也该回家休息了吧。”
吐槽
入户调查是个斗智斗勇的活
说起新生的入户调查,老师们都摇摇头说这是一件斗智斗勇的活儿,这不仅要眼观六路地“观察”房子内是否有孩子的入住痕迹,还要有着不怕走夜路、不怕被孩子的登记信息“带进沟里”的胆量。
下城区一所学校一名女老师多年前被安排参与家访,她说自己家访过的对象状况比较多。有一回,当准备家访最后一户家庭时已近晚上9点。不巧的是,这最后一户家庭所处的区域正在拆迁。在昏暗的路灯下,女老师一个人需要走过一段蜿蜿蜒蜒的小巷子。“当时周边人很少,感觉走路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当时心里还挺慌的。”这名女老师当时的心情,让城乡接合部的女老师们也感同身受,她们最担心要路过一些人杂的工地旁,后来学校在安排工作时,为她们安排男性老师随行。
同时,因为老师需要凑家长下班的时间,家访到晚上9点也很正常。不过,这种情况下,家访单的地址如果把他们带到各种奇葩的地方,老师们就会不淡定了。老师根据地址,寻寻觅觅找到一所大型超市、一处闲置的一楼的商铺都不算奇葩,某城区老师还在多年前的一个晚上,被指引到了一处公共厕所。“听说那位同事很郁闷地倒吸了一口气。”有一位老师对多年前遇到的情况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