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师宴今夏“降温”,近半家长和学生认为铺张浪费
日前,记者针对谢师宴这个话题做了一个网上调查,共回收200份问卷,家长和学生各占一半。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谢师宴,赞成或是反对”时,58%的学生表示谢师宴是必要的,“老师平时十分辛苦,和老师多年的接触,会产生很深厚的感情。通过谢师宴的形式,可以留下美好的回忆。”而38%的学生却认为谢师宴形式主义之风过于盛行,虽能联络感情,但弊端同样不可忽视,持反对的意见。仅有4%的学生认为谢师宴有利有弊,应量力而行。
针对相同的调查,45%的家长表示并不赞成举办谢师宴。
记者调查发现,近半的家长和学生认为谢师宴铺张浪费,并不值得提倡。花几百元请老师吃顿饭,对经济宽裕的学生家庭来说当然不成问题。但是,对于父母下岗、经济窘迫的家庭而言,几百元或许就相当于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本是学生和家长的一番心意,却越来越被社会物化到渐渐被一股“浊气”所笼罩,谢师的情义如果完全用物质来取代与衡量,这样的谢师宴不办也罢。
和往年不同的是,在记者走访的杭州市区多家中档消费的酒店几乎没有悬挂“谢师宴”、“金榜题名宴”等名目繁多的横幅广告。相反,网上却多了不少团购,一些酒店将原本近两千的宴席降价近一半,但预订依旧不如往年火爆。
一来,在“光盘行动”被宣扬的今天,作为谢师宴最后的买单者——家长的消费渐趋理性;二来,更多的学生开始追求其他新颖实惠的感恩形式。
谢师宴成老师“最甜蜜负担” 期盼学生诚挚祝福
7、8月份,正是学生志愿填报、录取尘埃落定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学生陆续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常常带毕业班的沈老师在喜悦之余也有着一份担忧。“我们班同学今年的高考成绩非常不错,一半的同学都上了一本线,到今天为止,我已经收到了10个同学的电话,让我一定要参加谢师宴。有时候学生挑的是同一天,时间也就成了问题。”
对于一些老师来说,每逢接到谢师宴的邀请,盛情难却,就像遭遇了一场情感绑架,不去就感觉不给面子,时间“撞车”又得左右为难,万万是不能厚此薄彼的。越来越多的老师表示,谢师宴成了高考后“最甜蜜的负担”。
“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到位,如果有收获那就很正常,没有收获应该多反思,真得没必要请客吃饭。吃饭过程可能会遇到的很多尴尬和意外情况,那就更没法儿评说了。”班主任赵老师这样说。
一些老师认为,学生取得好成绩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也怕谢师宴形成一种风气后进行攀比,铺张浪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每次成绩的收获才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社会能发自肺腑地表达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如果学生能谨记教师的教诲,谁说这不是老师们心仪已久的“谢师文化”呢?
求签名、求祝福……今朝感恩不拘形式
中国人向来守礼,所以人们常常会下意识地用一种仪式去告别一段岁月,借用谢师的名义来叩开成长的另一道门。
从过去的你上龙虾、我上鲍鱼,铺张浪费、攀比盛行的过去到“光盘”行动被大力推行的今天,从严师出高徒、打手心、罚站立的过去到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今天,被社会定义为“张扬的一代”的90后却也开始回归感念师恩的本心,更多环保而温馨的谢师形式开始流行。
最近刚收到浙江某高校录取通知书的王同学表示,“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认为谢师宴太过形式化,前几天大家约好回学校,带着穿了三年的那件校服,跟老师们‘求签名’、‘求祝福’。上学的时候还总是抱怨学校每天都让我们穿校服,现在却觉得这件校服弥足珍贵!”
从古时“青梅煮酒论英雄”到“杯酒释兵权”,很多时候,组织这样的活动,参与者往往吃的不是美味佳肴,而是良好的氛围。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举办小型的茶话会,自己做主持、表演节目,真正成为感念师恩的主角;在学校的经典建筑或景点为老师画一幅肖像、拍张合影;和老师共同为母校种下一棵以成长为名义的树;在学校的池塘里放生鲤鱼;赠送个性盆栽、陶艺品、十字绣。价格虽不高,但心意十足。
记者手记:西方的刀叉、牛排和方桌,各吃各的,简单、快捷;中国人的筷子、米饭加圆桌,团团圆圆,围坐一圈,推杯换盏,谈天说地、耗时耗力的架势就这么出来了。传统的中国人爱热闹,喜群聚,敬长辈,重师道,谢师宴的应运而生也无可厚非。
老师们多年来的谆谆教诲固然值得感激,只不过,若是毕业后,五年后,十年后,我们依然将这份恩情长记心中,在平常的日子,打个电话问候平安,寄张再平凡不过的卡片一诉思念,若是条件允许,再回母校走走看看,告诉我们的老师,如今的自己早已不再是当年那让他担心的模样。
其实,只要心存感恩,谢师将是人生一场永不结束的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