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难耐,热闹的大学校园冷清了。每年,都有大学生选择留守校园里。他们在忙什么?实习、充电、打工、创业等等,也有不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很多在杭高校为了方便学生,暑期都没有封校或封楼,为留守学生提供便利,这也让留校大学生逐年增多。和前几年比,总体来看“暑期留校忙”的种类变化不大,但创业大学生数量在逐年提高。
我在忙
创业
趁暑假搞定摄影工作室
他们是圈内小有名气的校园摄影师,合照曾在微博上转发过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夏晨笑和姬晨选择留校,因为要创办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取了个名字叫“在路上”。
“房子找好了,现在就在忙装修。”夏晨笑说,暑假开始,两人便埋头扎进各类租房网站,经过分析比对,圈定了4、5套房子,因为要装影棚,客厅面积必须大。实地考查后,最终在高沙租下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套房。
装修也是两个人亲自动手。“风格比较小清新,这几天就在买材料。”姬晨说,除了网上买材料,也去旧货市场淘。“这段时间我们比较空,房租也会便宜点,所以我们想把工作室敲定。之前,我们就有创业的想法了。”夏晨笑说。
宝贝女儿不回家,夏晨笑妈妈刚开始挺有意见。“妈妈想让我回去,觉得我太辛苦,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夏晨笑觉得,现在毕竟大三了,要开始谋划未来了。
我在忙
打工
每天审阅200—300篇稿件
“巨大的工作量和炎热的天气,锻炼自己的毅力吧。”杭州师范大学日语系新大二学生依依选择留校。之前,她申请到了学校的一个勤工助学岗位,一共10天,每天8小时,时新10元。
依依是校团委编辑部成员,她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负责审稿、管理校团委网站和向校外媒体投稿。每天要审阅200—300篇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各小分队活动的来稿。她要找出其中的错误表述等等,再把优秀稿子发到校团委网站上,向媒体投稿。
“我喜欢文字工作,每天看200—300篇稿子,可以了解同学的暑期实践活动,挺有趣的,自己也不觉得累。但杭州的高温有点让我受不了。”依依说,到了晚上,寝室热如蒸笼,睡都睡不着,不过咬咬牙能熬过来。
八月份,依依还将参加“蒲公英计划”(学校组织师生去贫困地区支教),也可能去旅游,“用打工赚来的钱买个单反,记录旅途见闻。”据依依透露,全班21人中有5人参加了暑期支教活动,其他同学有的旅游、有的学车。
我在忙
比赛
凉席铺地全力备战大赛
“暑假到现在,我就回家了一次,待了一天又回校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精细化工专业大三学生小吴无奈地说,暑期他要备战第七届全国化工设计大赛。
4月初,小吴和队友们决定参赛后,就做好了放弃暑假的准备。寝室离得很远,几个大男生索性搬到了办公室。凉席往地上一铺,就成了“临时床铺”。常常忙到没时间去吃饭,就叫个外卖填肚子。
生活艰苦,设计比赛也遭遇“拦路虎”。一次工艺论证出问题,小吴一整天都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几乎每天都在熬夜。”小吴说,平时晚上都要到2点睡觉,如果第二天要交作品就得通宵。
按照计划,8月底他们才能完成整个设计。刚开始报名参赛的有十三四支队伍,到现在只剩4支了。“坚持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正因为难,所以更要坚持。”小吴说,除了专业能力,每场比赛的现场答辩,都让他的表达和应变能力提高不少。
跟小吴一样,留守在校准备比赛的还有近20个同学。睡办公室,吃外卖,奋战到半夜,不断改设计,几乎成了暑假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