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即失业”,这听起来太悲观,但从一组组数据和人们的直观感受来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要找个工作其实不难,但是要每个方面都称心合意实在不容易。”采访中,过来人回过头来看大学生就业有更多的感悟,“事非经过不知难。”
在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背后,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调和的矛盾。比如,在思想观念上,人们总是希望工作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薪酬标准也低不得;比如,好不容易想放下身段到企业,但应届的大学毕业生原来并不是对方的“首选”。
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你怎么看?欢迎发短信至13957971941、13819974017或登录金华晚报新浪官方微博、金华晚报来网www.96356.in为他们出谋划策。
【官方声音】
为什么应届生
工作难找?
根据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的数据,我市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0800人(不含成教、自考、远程教育应届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881人。截至6月30日,全市共办理应届毕业生就业协议签约人数为13250人(其中市本级3021人),往届生就业报到2252人,报到人数与签约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预计全市今年将接收高校毕业生2.4万名左右。
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原因,今年招聘企业的岗位总需求量与前两年相比有所上升,但企业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岗位减少了,这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
公务员、国企仍最受青睐
不管是民意调查还是主管部门数据都显示:政府机关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仍是择业首选。“许多毕业生看到招聘会上出现的一些私营企业、小微企业、郊区企业并不太愿意投简历。”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浙江某大学中文专业学生杨明告诉记者,2013年春节过后,他开始在网上搜寻工作机会,中国银行、中国人寿等单位的招聘,他都投递了简历,结果均被用人单位拒绝。他班里53名同学,2人考上研究生,超过一半报考了公务员,大多扮演了“炮灰”角色。
从全国看,2011年度公务员参考人数突破90万人,随后逐年攀升,至2013年度,有111.7万人参加公务员考试。
应届生并非企业用人首选
根据全球人力资源咨询机构美世咨询的调查显示,虽然今年高校毕业生较2012年增加了19万人,但企业的招聘意愿未见增长。45%的企业今年没有校园招聘计划,在有计划的企业中又有近七成公司计划招聘人数较去年不变或缩减。
上半年,金华市人才市场办理现场招聘的单位1461家,提供40005个岗位人数,其中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岗位7862个,招聘应届毕业生岗位只占总招聘数的20%。金华人才网共有906家用人单位在网上招聘,提供22804个岗位,招聘人数82747人,其中仅有31家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提供68个岗位,招聘应届毕业生总人数仅为277人。“提供应届毕业生的岗位数量与去年明显减少。绝大多数企业岗位要求较高,均要求有两年以上或相关工作经验,有的则暂停或干脆不招应届毕业生。”市人才市场市场交流部部长吕勇健告诉记者,我市今年上半年的企业招聘岗位比同期增长15%左右,但因为应届生需要培养期,加上人才流动性大,所以很多企业更愿意要有工作经验的各类人才。
【民间调查】
发展空间居择业条件首位
一半受访者薪酬底线是5000元
大学生就业现状到底怎样?现在人们的择业观念如何?昨天,记者就此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6份,八成受访者为工作10年之内的大学生。
从调查看,人们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普遍印象是“严峻”。有38.5%的人感觉“十分严峻”;认为“有点严峻”的人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大学生求职比其他较低学历的人群并无优势。
从择业标准来看,“个人发展空间”最受重视,将其列为首要因素者占78.1%,而首选“薪酬高低”者只占6.3%。但在问及月收入水平这一问题时,人们的标准并不低,50%的人选择了5000元以上。
从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出,首次选择的职业并不一定从事终身,66%的人都有过跳槽的经历。专业对口并未制约人们的职业生涯,62.5%的人现在所做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或者只能和原来的专业扯上一点关系。
【样本A】
放低身段先落脚
人物:应届毕业生———筱文
毕业院校:浙江师范大学
工作:会计
打点行囊离校后,筱文成了名副其实的“闯荡族”。土生土长在金华的她,目前在杭州一家外企做会计工作。
毕业后,总有一群学生会面临“去哪儿发展”的问题,而对于在浙师大就读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筱文来说,去大城市发展是她坚定不移的目标。
毕业前,筱文也赶过不少“潮流”,国家公务员、浙江省公务员、教师资格考试,就连杭州的各类事业单位考试也没有放过。考试终归没能成就筱文的“省城”梦。歇了一阵子,她开始漫无目的地在网上投简历,无意中瞄中了一家杭州的外企,面试后成功受聘。“都说今年就业形势最严峻,我们身在其中,却没有太多感受,这是我实习的第一个单位,其实只要放低身段先落脚,工作并不难找。”
先就业再择业,这是很多80后的经验之谈,仅有部分90后能领悟,筱文算是其中之一。“实习期工资1500元/月,虽然和我的预期有距离,但好单位大家都争着进,没那么容易,我给自己半年时间,实在不行就回金华。”筱文说。
【样本B】
迷迷糊糊过五年
人物:毕业五年的80后———琪琪
毕业院校:中国美院
工作:装饰装修公司设计师
晚上8点多,琪琪从健身房出来,一路走回家。和工作相比,她练瑜伽显得有毅力多了。毕业5年,她换了三份工作。
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创业梦想,琪琪和两个朋友合开了一家服装店,设计陈列柜、进货、上架……回忆起凌晨挤火车到杭州进货时的种种,琪琪感慨万千。“创业就像一场华丽的冒险,那时候既充满激情又有诸多挑战,我们以为自己是老板,其实只是给房东打工。”开店时每人家中投资了5万多元,不到一年,三个人不得不宣布败下阵来。
“像《中国合伙人》里三个小人物通过创业最终实现‘中国式梦想’的毕竟是少数。”创业失败后,琪琪一度待业家中。之后在亲友的介绍下,到金东区一家服装厂里做文员,专业不对口,加上与琪琪本身的职业理想有差距,过不了多久,她又辞去了工作。两年前,她在一家装修公司应聘设计师,负责软装,“虽然不算太对口,但起码和我的专业还算有点关系”。虽然工作有兴趣,但岗位的加班强度和低廉的薪资最终磨掉了琪琪的志气。
“工作到现在,还是迷迷糊糊,我到底想要什么?”琪琪有些困惑,5年的时间说长不长,却是大部分青春。琪琪后悔自己没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目标不明确是硬伤。
【样本C】
人在职场,几年就痒
人物:漂泊8年的“老江湖”———汪静
毕业学校:绍兴文理学院
工作:咖啡店业主
外面赤日炎炎,里面清凉世界,一杯饮料,好友相对。这是汪静向往的生活,不过更让她感到满足的是,她坐在吧台里,终于成了一家小咖啡店的老板娘。
“我没有长性,一个个新工作像有股魔力,吸引我转行。”汪静介绍,在她毕业的时候,就“背叛”了所学的专业。
汪静大学学的是旅游英语,在将近两年的实习时间里,地接、外出团、出境游……她一个个做了过来。等到毕业,她投入了广告行业。
之后,她又做过保险公司的内训。今年,她终于禁不住“开个咖啡馆”这个梦想的召唤,辞去了薪酬优厚的工作。
汪静一次次“见异思迁”,但并不意味着她工作吊儿郎当。“在广告公司跑房展会那会,我可以一连三个月不休息,天天在房产商和公司之间跑。”她回首自己的职场生涯,都是在一次次学习、适应、奋斗中度过的,最后笑着离开。就像这个颇有情致的咖啡馆,从想法到策划、到装修,过程让她很满足。
虽然屡次换工作,但对于找工作的难处,她体会不深,“好像每次都是工作找到我”。“好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对工作的定位太高。”汪静说。
【样本D】
选择之前,选择大于努力
人物:用10年时间锁定方向的70后———金伟
毕业学校:浙江万里学院
工作:“美丽会”管理人员
选一个可以一直做下去的工作要多久?金伟用了10年。这个答案是不是太奢侈?金伟回答:选择之前,选择重于努力;选择之后,努力重于选择。
2002年大学毕业后,金伟先后换了四份工作:计算机技术员、广告公司员工、婚庆演艺策划、公司企划。他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毕业之初还算专业对口,但之后逐渐“剑走偏锋”。
工作经历越丰富,他越发现,大学的学历和专业真的不是很重要,这不会成为用人者评判你的最重要依据。取代学历地位的是工作表现和良好的人脉关系。
“如果从生存的角度来考虑,找到一份工作当然不难。”金伟说,但是要真正觉得这份工作是自己真实的意愿,而且有意思、有意义,那并不容易。而这需要自己在职场中“悟道”。
作为办公室主任,他经常接触到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他发现现在走进美容美发行业的应届大学生越来越多,通过他们开展的各种层次的培训,不少人真正了解了这个行业,找到了意义。
“类似的工作为什么不能由政府来承担呢?”金伟说,就像当时为了解决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政府对他们进行培训,给予扶植,现在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也应该有类似的机制,让大学生的选择面更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