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教育新闻 山东大学在近日投下一枚重磅弹:由于成绩差、学分不达标等原因,368名学生受到警告,97名学生被劝退学,令人郗歔不已。 其实,高校里的劝退行为早已有之。在教育部2012年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背景下,山东大学再启劝退做法,确有可取之处。 在现今的高考录取制度下,“宽进”虽然能圆不少学子的大学梦,却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大学生中,不乏混文凭的主,大学四年玩爽了,文凭也混到了,但等到该找工作时,肚里一点货都没有。因此通过劝退的方式来控制“严出”,对改变高校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不失为一剂良方。 可话又说回来,山东大学作为一所全国排名前列的高等学府,能考入该校的,照说应是全国各省市较为优秀的学子。但短短几年间,冒出近百名被劝退的学生,固然有学生自身不努力的原因,但学校有传道授业的责任,想必也难辞其咎。高校不比小学、中学可以较方便地转学。让一名寒窗苦读十数载的学子,在接近毕业前被生生劝退,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其所在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种不可承受的打击,未免过于残酷。 综上而言,窃以为,若要设置类似劝退形式的“宽进严出”淘汰机制,势必还得有完备的辅助机制加以支持。比如高校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重新把学生吸引回课堂上来,回归上大学的本质;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完善转学或再教育机制,给被劝退的学子二次学习的机会。毕竟他们之中,可能不少是极具才华的年轻人,因为一念之差走错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他们改过的机会。 如此这般,最终被淘汰的,便是少数真正不适合大学教育的学子,更多的年轻学子,仍能通过高校培养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