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在人民职校门口迎接出考场的学生。

李梦雅秀自己的准考证。
一考定终身,在高考录取比例达到80%以上的今天,参加高考并不能改变人的一生。可是,对于今年在我省参加高考的984名外省考生来说,今年的高考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他们的人生。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现在都在杭州读职高。如果没有今年异地高考政策,摆在他们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回原籍参加升学考,但因课本不同考高分的几率不高;高中毕业直接参加工作。在政策下达时,这些已走上实习岗位的职高生,毅然从实习岗位回到教室,他们要把握机会,用这次考试开启新人生。
昨天是他们参加异地高考的第一天,昨天的滂沱大雨,他们用“鲤鱼跳龙门”的好兆头来表示内心的喜悦。
A
没房没户口的外省籍考生
我还不算是努力先飞的“笨鸟”
昨天早上5点多,杭州开元商贸职业学校高三(7)班的李梦雅睡醒,妈妈告诉她外面下着雨,她心里暗喜,这雨是鲤鱼跳龙门的好兆头。
李梦雅是安徽人,初中起跟随着在杭打工的父母来杭州上学。
李妈妈在杭州从事服务业,平时工作很忙,请假也不容易。可是,昨天却硬生生地请了假。比女儿早起,只是为了做一顿寓意满分的早餐——油条和鸡蛋。李梦雅很开心,吃完爱心早餐准时出门前往考场。本来,李妈妈是想陪着去考场,李梦雅却不肯,觉得让妈妈在大雨中等待自己,太辛苦。
早上6:30,在101路公交车上,李梦雅拉着扶手,身体随着前行的车厢晃动着,和巧遇的同学轻声聊天。“今天高考,我要放松。要是在几天前,凡是坐车出门,我一定会拿出学习资料,见缝插针地翻一会儿。”李梦雅说。
因为是异地生,李梦雅在高三分班时候,被分配到实习班,准备通过实习后直接就业,所以根本没想高考的事儿。去年12月,“异地高考”政策出来时,她已经在武林银泰的客服部实习了5个多月,工作表现一直都不错。
但是,得知消息的她马上坚持回去复习参加高考。她说,工作是一辈子的事情,什么时候都可以选择工作,但是最适合学习的年纪却是现在。
李梦雅所在的高三(7)班,几乎是一个由异地高考生组成的高考班,今年3月才临时组建起来,都是从实习岗位上赶回来参加高考的。尽管要比其他参加高考的同学少复习半个学期,但他们依然想努力一下。
“只要不上厕所,下课的时候就坐在教室看书;回家的公车上,也一定随身携带作业本,方便随时拿出来温习;晚上休息之前,会在房间里面偷偷看书到10点,第二天早上尽量比其他同学早到1个小时安静阅读……”说起自己的“笨鸟先飞”,李梦雅仍然觉得自己还不算努力,反而是同班同学潘静茹的毅力,让她比较佩服。“她时常会看书温习到凌晨4点,1天时间当成2天用,3个月下来等于利用了6个月。”
中午11:40,李梦雅与同学一起手拉手走出了考场。“即使上一秒的成绩很不好,下一秒就要学会忘却。”数学是李梦雅、潘静茹的弱科,她们商量了一下,把中午复习的时间放在肯德基,请来班里数学能手,为下午的考试突击。
李梦雅、洪小婷和潘静茹这三个女生,她们都分别来自安徽省毫州市、合肥市、黄山市。如果没有“异地高考”,潘静茹并不知道自己会做些什么?“在我老家,总有这样的氛围,学生读到高中毕业以后,就开始成家立业。我老家一个初中同学,现在已经有一个三岁的孩子。”如果自己在老家,她真怕会“随”了大流,但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在杭州学习、生活了这么多年,不一定能留下。李梦雅、洪小婷会在学校提供的实习单位认真实践,单位认可后会被录用;单位如果不认可,她们也很可能回老家。“杭州的竞争力太大,光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在求职的时候,可能竞争不过本科生。老家的路子总比杭州多一些。”
三个女生的爸妈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学历都不高。李梦雅还有一个弟弟,在杭州读小学五年级,成绩一直不理想。“因为自己工作之便,举家迁到这里,是不是错了?”李爸爸一直对女儿也有些愧疚,常在心里盘算着是不是要在女儿毕业后,把儿子带回老家去读书。
昨天下午5点,李梦雅与同学走出考场时,意外地看到爸爸、妈妈在考场门口等候。李妈妈说,家里从来没有人考过大学,女儿算是出人头地第一遭进考场:“异地高考政策一出来,我们在女儿身上看到了希望。”
有房没户口的外省籍考生
可以在浙江读自己喜欢的特色专业
昨天早上8点钟,在人民职校考点遇到了贾凯。他是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动漫专业的高三学生。穿着格子衬衫,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已经有点小清新设计师的范儿。
身为班长的贾凯,在校门口等着看是否同班的同学都过来了。8点40分,他和班主任道别后,走进了考场。
其实,除了户口簿上写着贾凯是山东人以外,他的形貌、口音以及所学的知识,都和一般的杭州高中生无异。当被定义为“第一批异地高考的受益者”时,贾凯忍不住大笑说:“太严重了哈,只是我运气好。我们家在杭州已经买了房,只是户口还在山东。”
“初中的时候喜欢看漫画,所以就选择了这个专业,其实它可是一项很专业的活儿,学起来还是比较难的。”贾凯的语气中透着自豪。这个已经学了三年的专业,贾凯不打算放弃。“杭州的城市文化当中就有动漫的文化,这个在我老家就没有这样的氛围。”贾凯觉得,即便回到山东,也没有像杭州这么好的专业和发展前景,他肯定要留在杭州,将来能做一个动漫设计师就最好了。
为了这个理想,他一直坚持在高考班就读,即使最后不能在浙江参加高考,他也想通过成人高考或者自考取得高一级学府的文凭。说起得知能异地高考后的感觉,贾凯说:“幸福来得太突然,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到了这学期开学,他都怕自己可能会因为这个问题被退回山东考试。
在他们班,贾凯还有一个同学韦佳奇也是异地高考生。韦佳奇是河南人,成绩不错,去年下半年,异地高考政策一直未明朗,韦佳奇在杭州一家雕塑公司当起了设计师助理。年初确认异地高考政策之后,才又匆匆赶回学校复习。
“韦佳奇在我们班成绩还很不错的,基本维持在前5名的。”班主任诸葛老师说,“中途出去实习,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他的高考成绩。”
贾凯的爸爸,一早送儿子到考点后就走了。
贾凯爸爸说,2000年,他一个人来杭州,打拼了3年,事业稳定后才将家人接过来。那时,上小学三年级的贾凯转学到了杭州。“现在老家小学里的同学他都几乎不认识了,有时候我和老家邻居讲一些地道的山东话他都听不了了。”贾凯爸爸倒不觉得这样不好,“虽然我们在山东也是住在县城里的,但和杭州的教育相比,还是落后一些,让孩子在这里读书总归好一点。”
去年,贾凯升高三时,异地高考政策还没出来,按规定他必须返回原籍考试。贾爸爸好纠结:“我们在杭州买了房子,但一直没有落户。但想想毕竟是山东人,单纯地从山东迁户口到杭州,山东那里除了房子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意义。”
去年年底,眼见贾凯来年就要高考,一家做了最坏的打算,联系了老家的一所高中打算送孩子回老家考试。这个决定,让他们心里百般纠结。一来两省的教材不同,孩子回山东考试相当于“裸考”。如果考不上,准备在老家复读一年。“实在不行,直接在杭州工作也可以的。”
年初,从报纸上获知异地高考政策后,全家人松了一口气。“儿子自己也想留在杭州,学他喜欢的动漫,这个专业在浙江比山东更有前途。”
中午11点半,考试结束时雨又大起来。背着双肩包的贾凯脸色疲惫地出现在老师眼前,抿着嘴摇摇头,从书包中翻出手机,打电话给爸爸汇报情况后,才开始恢复了元气。他说,想和同学们一起吃午饭,然后到附近的钟点房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