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2014学术年会在江干区举行。围绕“教育均衡与质量提升——集团化教育实验的模式探索”,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老师们对对江干区探索的“名校+新校”、“高校+新校”、“科研单位+新校”等创新模式进行了把脉。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江干区已经成为了人口导入大区。相关数据显示,从2008至2013年,江干区一年级招生人数从4048人增加到6303人,增幅达到56%,预计今年将会达到7000人。膨胀的人口,也带来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
为了满足老百姓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近年来,江干区打造了“区域联盟”、“院校合作”等五类“新教育共同体”,实现了从扩大覆盖向优质均衡跨越、从规范办学向品牌办学跨越、从区域影响向中心辐射跨越,普惠全区近8万名学生、近80万百姓。
“我们希望区域的整体提升和发展,不是集聚资源打造点而是均衡发展打造面,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填谷造高原,更不是削峰填谷。”江干区教育局局长徐晖介绍,截至目前,江干区已建成集团化中小学、幼儿园16个,形成了南有“采荷”、北有“濮家”的南北均衡局面。
院校合作:学校傍“大款”,师生得实惠
院校合作共同体是江干区教育局与高校、院所全方位多层面大深度合作,开展的附校模式。
2007年,杭师大附属丁兰实验学校成为江干区首个杭师大附校,和杭师大合作后,不仅教科研专家来了,音乐学院、体育学院专家也来了,不仅教师来,学生骨干也来了,美国、加拿大教师、学生、家长也来了……
“傍高校、院所等‘大款’,让师生得实惠。”徐局长介绍,通过深入合作,高校、院所直接参与到中小学管理中,合作学校在短短几年里,已经创造了“东城模式”,产生了“教科附速度”,社会认可度直线上升。
打响学校品牌后,省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近几年涌进了许多“新杭州人”子女,学区里回流的学生也多了起来,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也通过和杭州师范大学的深入合作建立了30多个项目校长、教师交流沟通项目,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区域联盟:多校联招,教师走校
凯旋区块是江干区打造“区域联盟共同体”的典范。去年,江干区成立杭州凯旋教育集团,该区块4所小学、1所中学实施学生联招、教师联聘、活动联建、成果联享。
五所学校虽然规模小,但是直线距离近,特色鲜明,学生将享受到共同体学校的各种特色课程。比如,集团内四所小学的老师可根据需求打通使用、五所学校的学生可定制个性课表“走校”学习,充分突破学校的时空壁垒,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今年,五校之一的景华中学就将在新的七年级试点与华师大合作的课程改革,招收两个实验班,共60人。
“华师大基教所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质量提升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景华中学丁校长介绍,课改不是简单地换教材,而是在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转变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对老师和学生都是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