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的出台,给长期以来备受困扰的小升初问题带来解决的希望。政策掷地有声,各地有了什么新举措、新经验?家长心中还有哪些疑问和困惑?我们共同关注。
每年入学报名临近,家长们千方百计找门路,交几万元不等的赞助费,宁愿上学放学路上多花一两个小时,也要把孩子送进热门名校。像这样的场景,近些年在不少地方司空见惯,一些公办中小学择校比例居高不下,择校风愈演愈盛。
从2011年底开始,一项在网上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禁择校令”的新政策在浙江省实行。浙江率先出台《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择校乱收费的通知》,下决心堵上公办中小学择校的“口子”,真正促进教育公平。
政策出台之后第一个中小学招生季,浙江全省90个县市区中,就有62个县市区公办中小学实现“零择校”,个别热门学校因择校生比例未达到明显下降的要求,被省教育厅督促整改。治理择校风、乱收费,浙江动了真格。
截至2013年7月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实现“零择校”的县市区已有79个,其余11个县市区择校生比例也降至5%以内,杭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这6个市所辖的全部县市区都实行了“零择校”。
“教育公平,才更趋近教育的本质,也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础。促进公平,无论是对教育和谐发展还是维护群众利益,都太重要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这些年,教育事业总体上已经从“有书读”上升到“读好书”的新阶段,公平接受教育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的新诉求,必须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保证群众公平受教育的机会。
“阳光招生”“阳光收费”的政策在浙江全面推开,招生信息全公开,并建立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举报联动查处机制,让“阳光”驱散择校风、乱收费。按照“阳光招生”的办法,家长们可以通过教育局网站和社区公告栏,查到学区划分、各中小学招生计划、报名时间地点、需携带材料、录取办法等信息;每年录取的新生名单,也通过学校网站向家长公布。
以往择校收费大多打着向人民教育基金会捐赠的旗号出现,针对这种“擦边球”,浙江建立了教育捐赠资金审核鉴证制度,进行定期审计。对捐赠人没有特定使用要求的非定向捐款,规定全部统筹用于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不得用于发放学校教职工奖金、福利、津补贴,不得用于学校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堵上择校收费的渠道。浙江规定,如果发现择校乱收费,采取“退人不退钱”的办法,让乱收费者“赔了夫人又折兵”。
“实行‘零择校’,我这个校长过得安心多了。”身为杭州老牌名校校长的求是教育集团总校长郑仁东感叹,以往每到招生报名前,方方面面的请托电话难以招架,有时学校负责人不得不关机“躲”起来。“刚开始实行‘零择校’,学校老师还要做不少解释工作,两年执行下来,‘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的观念大家都很接受了。”
郑仁东认为,实行“零择校”,是对教育公平思路的回归,也能引领家长和学校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其实在小学阶段,除了培养孩子的人格和能力,最关键的是孩子的健康。就近上学,可以让孩子多睡会儿,睡眠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在教育专家看来,择校风盛行,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家长都希望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浙江实行“零择校”、整治择校风,并不是简单地“一刀切”,而是更注重解决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多措并举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及弱势群体倾斜,补齐“短板”。
在杭州等地,迈出了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结成“共同体”、城乡教师流动等探索的步伐,除了改善硬件设施的不均衡,还将逐步把优质教师带到相对薄弱的学校、把城市学校的教师团队带到农村学校。
“像杭州这样的城市,绝大部分的公办小学、初中差距并不大,随着名校集团化、学校互助共同体等的形成,这个差距还会越来越小。”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张绪培说。
“现在很多家长奔着名校,实际上是冲着名师。如果名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教师处在流动状态,各家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水平今后都差不多了,就不用挤破头地往有限的几所学校去了。”刘希平表示,去年以来,全省大力度推动教师校长交流,就是希望给择校风、名校热的“虚火”来一个“釜底抽薪”的治本措施。“要让每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能有更多的优秀教师,让每个教师都能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不论学校远近、不论家庭地位高低、不论钱多钱少,都能享受到优秀教师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