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上费君清教授给新生上了“何为大学”的一课。
同时,薛安克、陈畴镛、朱泽飞等5位教授也分别为信息类、商科类、工程类新生上了一堂学科导论课,这也是该校新开设的新生学科导论课,教授们为新生当起学业上的向导,就“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指点迷津、释疑解惑。
采取开放课堂形式
2000多名新生参听
该学科导论课打通了7个学院、覆盖2000多名新生,成为本学期学校最大的课堂。
课堂上,薛安克教授与同学们畅谈“信息科技与人类社会”,从信息通信技术、自动化、媒体技术到生物医学信息技术,从莫尔斯、贝尔到图灵、冯·诺依曼、钱学森,为新生们展现了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引导大家关注前沿科技。
陈畴镛教授以阿里巴巴公司为例,告诉同学们,商科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商科的每一个专业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
当天下午,在“大学与人生”这一极富哲思的主题下,费君清教授与新生们探讨起了大学之道,详细阐述了大学的起源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精髓、大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董仲舒、蔡元培、陈献章等一位又一位大师的思想世界,与他们隔着几个世纪来了一场时空对话。
朱泽飞教授则向工程类学科的新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工程的奥妙之处,他说,社会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工程师,希望同学们做一流的工程师。而在之前几日,陈芳跃教授已向新生们展现了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精妙与神奇,以及这些基础学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影响。
除了教授讲课,在课程设置上,各学科还组织了“阵容豪华”的教师精英团队和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学术骨干等为学生授课。其中,还有40多位名师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引导学生们走进学科竞赛、实训基地等第二课堂,同时部分课程还聘请了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企业高管来授课。
此次学科导论课都采取开放课堂的形式,学生除了学习本学科的课程外,还可以自主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
学科导论课覆盖面广
新生直呼大开眼界
课上,老师拿出“十八般武艺”。课下,学生们大呼“听得过瘾”。对于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能与学校的知名教授来一场思想的碰撞与对话,这让他们兴奋不已。
李源,来自通信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一边听课一边在认真地做着笔记,“虽然很多知识我现在还不是很懂,但薛安克教授对前沿科技深入浅出的讲述,让我觉得自己选择的专业在未来大有用武之地。教授推荐的书,我一定要找来好好读。”
“我从没有在一堂课中接受如此多的信息,关键是朱泽飞教授的讲解通俗易懂,我都能够消化。”听完工程类学科导论课的吴浩说,他的专业是机械工程,之前对大学学习感到很迷茫,不知道从何开始。在听完朱泽飞教授的导论课让他对大学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了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上大学前,我一直认为大学生活很轻松,费君清教授的课无疑给了我当头一棒,现在顿时觉得大学四年要学好多东西。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要多多涉猎文史哲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刚刚走出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教室的冉菲同学表示。
来自工商管理专业的汪静同学就表示,进大学前,她就想转到会计专业。而陈畴镛教授在课上讲解了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让她对商科大类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她今后转专业有很大帮助。
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胡华说,自2011年开始,学生进校后有6次机会可以重新选择专业,而学科导论课的开设无疑为那些有意转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莫大帮助。而学科导论课能有效避免学生盲目转专业,学生对学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后,能更加理智、慎重地考虑转专业,这对专业的稳定性、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让新生们先看“森林”
再认“树木”
学科导论课究竟是怎样一门课?副校长胡华认为学科导论课最重要的作用在“引导”,这样的“引导”必须是符合认知规律、学习规律的。
“90后大学生思维是发散性的,但知识却是碎片化的,需要有一条思维脉络来帮助他们梳理出学习的方向。”胡华说,学科导论课以学科为单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进入专业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专业所属的学科有一个框架式的理解。套用一个比喻,就是让学生在着手研究树木之前,先对整个森林有个全貌印象,最好牢牢记住这个森林地图,那么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学校根据学科及专业构成情况,在新生中开设信息类学科导论课、工程类学科导论课、商科类学科导论课、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理学类学科导论课等五类课程,每门学科导论课都有8堂课,16个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