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是一所学校的独有资源,以后这种情况或将改变。
昨日,记者从浙江省教育厅获悉,根据最新出台的《浙江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指导意见》,每年有15%的好老师要从好学校流动到农村或薄弱学校去。
省教育厅昨出新政,省特级教师、教坛新秀等每年15%要从好学校流动到农村或薄弱学校去
好老师轮流来家门口上学更安心
好老师包括:省特级教师、县级以上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
流动的“规则”是:浙江小学、初中公办学校,校长在同一公办学校连续任职达到10年、教师在同一公办学校连续任教达到12年,都应调到县(区)域内另一所学校工作,同时原则上转移人事关系。
据悉,截止2012年底,浙江小学、初中教师有29.8万人,其中小学教师约17.9万人,初中约11.9万人。这一政策将涉及这些中小学教师。
教师交流制度的推行时间表如何?
《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各设区市,在今年下半年选择1~2个县(市、区)试点;今年12月底前,必须制订出本地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细则,明年在区域内全面实施。
今后,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交流后服务时间应不少于3年,交流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选择回原学校任教。
今后老师要评选上省特级教师,县级及以上名师名校长,也必须具有2所及以上学校的工作经历。
即使是普通的职称评审中,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也将逐步作为申报必备条件。
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解释,教师交流,目的是努力让每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能有更多优秀教师,让每个教师都能获得更多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不因学校远近、不因家庭地位高低、不因钱多钱少,都能享受到优秀教师的教诲,使浙江教育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发展。
此举出台,教师交流推行,以后学区房的概念或将被淡化。
解读
家长:我的孩子会不会频繁换老师
校长:每年也就交流出去一两位老师
这一教师交流举措在出台当天,即在网上引起热议。
挤进好学区好学校的家长开始担心:自己孩子的任课好老师,不知啥时候突然被交流走了。而老师也苦恼:刚赚了钱在学校周围买了好房子,自己工作万一调动了,又不方便了。
记者昨日就此政策请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和学校校长进行了解读。
先轮到谁“走”?
——谁在学校任教时间长
就可能先交流
作家流潋紫是杭州江南实验学校的老师,她昨天在微博上发问:滨江的老师,会不会被交流到下沙去?
省教育厅答复:杭州只在区内流动,即杭州市西湖区的,就在西湖区内交流,已考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方便。
学校主要根据在本校连续任职时间从长到短,推荐符合规定要求的教师进行交流。凡达到交流年限要求的,谁连续任职时间长,谁先安排交流。
记者注意到:没有把民办学校教师纳入交流范围。
省教育厅解释:主要原因是民办学校的用人机制与公办学校不同。
好学校师资受影响吗?
——校长说,很微小
目的是强弱学校共赢
对教师交流制度,家长则是两种声音——
基础教育艰苦地方的人,力挺。新浪网友@妞是快乐的评论,“师资的层级配置,让条件艰苦地方的孩子接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小,也使得所谓的名校成为惹人羡慕嫉妒恨的主要对象。师资资源的异化配置,不仅损害了教育公平,也实际造成了教育领域诸多的弊端,所以说教师流动机制很不错,支持。”
据浙江教育厅调查,目前城乡之间教师队伍存在不均衡,如在小学教师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城镇占2.67%,农村只有0.64%。
而有好学区的家长就担心,好不容易买了学区房,好老师都交流走了,孩子怎么办?
杭州一位知名公办初中校长对记者说,家长根本不用担心。他细细算了一笔账:学校2个校区约有240位老师,骨干教师约占三分之一,即80位,符合交流条件的只有一半,40位,再按15%的交流比例,一年要交流的骨干教师,大概就是6位,2个校区平均分摊,一个学校就是3位。
“我们学校算是教师人数比较庞大的,一般中小学都只有100来位老师,一年交流的老师更少了,算下来也就一两个吧。”这位校长说。
省教育厅对此解释是:推进交流,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扬长补短。对承担学校特色课程的教师,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暂不纳入交流,给学校培养新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预留了时间。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3年服务期满后,原则上可选择回原学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