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入伏,杭城近来的连续高温着实令人心生烦躁,而市民吴先生几天前却遭遇了一件比炎热的天气更令人烦躁的事。
“上个周末,我正在高速路上开车,接到杭州一家从未听说过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推销电话,他直接报出了我女儿的姓名和学校,询问是否需要补课。”吴先生向本网投诉。为此,吴先生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两点质疑。一是自己从未和该机构有过任何接触,手机号码、子女姓名、所在学校这类私人信息究竟是怎样到对方手里的;二是电话轰炸这样低劣的推销手段究竟出自何人,出自什么样的机构之手。而更令人气愤的是,在吴先生表示正在开车不便接听电话后,对方竟然连续拨打他的手机长达半个小时。
电话轰炸出自实习生?
23日,带着家长的质疑,记者找到了这家位于凤起路75号的教育培训机构。在该机构的报名处,记者发现有数位所谓“咨询顾问”正在给家长打电话。该机构一位姓徐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电话营销是教育培训行业内常用的推销手段,家长们的电话多是采用雇佣兼职学生在校外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到的,家长和孩子在填写时也许不会注意到已将联系方式留给了培训机构。”
而对于电话骚扰一事,徐经理表示并不知情:“我们培训机构对手中的资源是很珍惜的,有时的确会多打几个电话,但要是打得太多骚扰了对方,也不是我们的本意。我们将会对打电话的员工进行处理。”
次日,记者接到徐经理来电,称已查到是一位暑期兼职的实习生打了当天对吴先生的骚扰电话,已对该实习生进行了结束实习的处理。然而,在徐经理来电之后,记者却又接到了之前那位“咨询顾问”的来电,仍旧询问记者是否要给子女报班。
资质存疑称打擦边球
既然电话骚扰一事已经得到处理,那么该机构本身是否具备合法的培训资质呢?在调查的同时,记者查看了该机构的营业执照,营业执照上显示,所谓“模块”教育其本体实际上是一家叫做杭州学块科技有限公司的单位。其涉及到教育的经营范围仅包括“教育咨询”。
只有教育咨询的资质却在做着中小学学科培训,这种情况是否合法呢?徐经理的解释是:“这个行业都在打擦边球,注册是科技公司或是教育咨询公司却在做学科培训的比比皆是。”据记者调查,这种行业内的乱象确实存在。然而,“擦边球”毕竟是“擦边球”,无论如何都是不合法的。
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工商局近年来从未批过涉及未成年人培训的经营资质,要取得合法的资质只能通过教育部门审批。这种仅仅注册“教育咨询”资质的科技公司从事中小学学科培训的话,显然属于超范围经营。这些机构在行业标准、行业监管等方面都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家长在选择时应当格外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