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成绩的尘埃落定,考生们寒窗苦读十年终于也有了结果。高考后狂欢引来家长和考生消费热潮,狂欢毕业季上演掘金大战,金榜题名的考试大肆庆祝,天价谢师宴、毕业旅行、豪华礼物层出不穷,但对于高考落榜的同学是既迷茫又痛苦的时候,他们的去哪里上学则成了当前最忙的事情。
家长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孩子“争取”到一个到名牌大学就读的机会,托关系找渠道,不惜花费大量金钱。一些不法分子就抓住了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转化成商机,处心积虑、步步为营,钻空子,精心策划一场又场的骗局,从中获取金钱的收益。近年来,随着人员竞争愈发激烈,高考招生骗局花样也年年翻新,手法高端,多具有相当的迷惑性。
一,制作虚假身份、虚拟权利
行骗手段:自称有熟人、关系硬、权利大学校内部指标决定者,钱到位就录取
招生方往往假扮成“重要人物”,如以熟悉高校领导、教授或招生人员、军队领导等关键人物,团伙作案,分工扮演“联系人”、“中间人”、“教员”等角色,借此骗取受害人的信任,收取高额“活动”费、感情联络费。骗子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咨询电话,假扮高校招生人员。与家长见面时,他们往往拿出一些伪造的证件和学校的空白录取通知书,谎称手中握有某些高校“内部指标”,要求家长先付一部分定金。比如有办法让达到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达到专科分数线的录取到本科院校,或者从普通专业调到热门专业等等。
案例: 花50万让孩子上名校,却遭遇招生骗局
2012年8月初,牛先生的女儿高考发挥得不理想,而牛先生一直希望女儿能够上一个好大学,便四处拜托朋友打听消息。 经朋友几经转手联系,牛先生来到北京某著名高校,与自称是该学校商学院老师的白某见了面。白某说,只要牛先生交了钱,女儿就可以作为商学院的统招本科生上课,前两年可以拿到本科学位,后两年还可以拿到经济管理专业的第二学位。
起初,牛先生还有所担心,问是不是专升本的性质。白某信誓旦旦地表示没问题,三天后就可以拿到录取通知书。见白某说得那么肯定,牛先生便放下心来,并分两次将50万元的“赞助费”汇给对方。收到钱后,白某将牛先生女儿的录取通知书交给牛先生。
诈骗心理: 家长主动托人找关系,见不得光的交易,不会主动跟外人说,招生诈骗者说什么是什么。
提醒:高校录取工作全部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由专门的计算机系统按志愿和投档规则投档,无任何人为因素影响。只有上了高校投档线的考生才会由计算机系统投到该高校,由高校决定是否录取。没有人能突破政策规定“操作”高校录取。军校招生与其他地方高校招生一样,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军校招生没有计划外名额,军队和武警部队不允许任何个人私自携带招生公文,招生过程不存在向考生或家长展示公文这一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