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十中推出周末中小衔接课程
春节以后,杭十中的老师们就忙了起来。几乎每个周末,学校都会对六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开放,每次的活动很受欢迎。副校长陈积粮说,前几年,学校针对中小衔接,专门设计了一套教材,效果不错。
陈校长说,初中和小学相比,课程变多了、书本变厚了、内容变难了。上初中以后,很多学生会觉得学习任务重。经过几年研究,学校开发了一套中小衔接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主要内容是拓展学生思维,让他们对初中学习产生兴趣。
王勤老师负责编写语文教材。她研究了小学高段和初一年级的教材,发现跨度最大的是文言文。“小学教材古文很少,最多也就背个短小篇目,而初一第五单元就是古文,学生不仅要了解字词意思,还得读懂文章内涵,很多学生会觉得太难,产生恐惧心理。”针对这个现象,王老师搜集了一些适合这个层次的文言短文,按内容分为勤学类、动物类、神话类等,这些文章的可读性强,学生进入初中后对文言文就不会那么排斥了。
王老师说,中小衔接还包括加快阅读、书写的速度,培养自学预习、自主提问、先思考后交流的习惯,敢于对同学、老师、甚至作家的观点提出批评意见并言之成理。
陈校长介绍,在杭十中,老师接手初一,都要备一堂特殊的导言课。在导言课中,老师要作自我介绍,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教学方法等,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有利于师生沟通。
“有效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
校长朱孝进说,在教学上学校希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理解和思考。上学期,学校尝试“有效课堂”,就是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比如,初一科学老师周萌芽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特长,把全班分成了6个科学小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分工。周老师说:“有的同学,成绩很一般,但是表达能力很好;有的同学,基础较弱,但听得很认真;有的同学,很愿意帮助其他同学,我们的课堂要让每个同学都有自信。同学们变化也很大,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开始敢举手回答问题了,一个小组的分数领先了,其他组的同学就想方设法超越。”
周老师说,过去老师一进教室就开始讲课,现在尽可能安排在专用教室,学生四人一组,每组一块白板,用来展示小组实验和讨论的结果。还有一个实验包,包括实验仪器和自制仪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这样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时间,发现问题一起讨论,而不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课。
初中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弱,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较短,所以课堂上也要动静结合,发现学生坐不住了,就要让他们动手。
一学期下来,“有效课堂”效果明显。低分段的学生人数比以前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增强了。为了让自己的小组表现更好,成绩好的学生会帮助成绩薄弱的学生,而成绩薄弱的学生,为了不给小组拖后腿,也会更自觉了。
美术和英语是学校的两个特色
除了传统课程,杭十中也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和社团。
十中的美术教育有传统,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的大画家。特别是近现代,先后出了油画大师、著名油画作品《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原西泠印社社长、著名国画家张宗祥;现任西泠印社秘书长、著名书法家吕国璋等。学校现为《美术报》美术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学校坚持美术特色班教学。以美术中学高级教师、省级美术学科带头人毛玉河老师领衔的专业教师队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为准备报考美术类高中学校的学生打好基础。
英语方面,学校把《新概念英语》作为学校英语的辅助教材,还和新东方合作,开设了英语社团,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都可报名,不收任何费用。新东方的老师和学校的英语老师共同参与。
每周五,学校会留出整个下午的时间,让学生参加自己的社团活动,有文学社、英语社、数海天空社、小记者社、主持社、围棋社、生态缸制作社、摄影社、十字绣社、编织社、电脑DIY制作社、画语美术社、动漫社、动感排球社、梦之队篮球社、道魂跆拳道社等30个精品学生社团。
近几年,有些社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校辩论队曾在杭州市中学生阳光辩论赛中荣获冠军。校“梦之队篮球队”获得2010年杭州市高中男子篮球赛第五名。校女子“动感排球队”获得2012年杭州市初中女子排球赛第五名,初中乒乓球队获2011年浙江省乒乓球比赛杭州市级联赛第四名。校动漫社获杭州市第九届中学生社团文化节动漫嘉年华cosplay大赛二等奖。数海天空社的张嘉乐、曾懿同学获2013年希望杯数学睿达杯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