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总有人问我,有没有办法不读这所学校,现在变成总有人问我,能不能让我的孩子在这里读书”。杭州兴隆社区居委会书记张志红的一席话,概括出了杭州清泰实验学校这几年的变化。
从最初的末班车“常客”,当如今多科成绩晋升全区前三,中考成绩逐年提升,并在区域三年一度的综合考核中拿下唯一的“优秀”名额,清泰实验学校在生源不占优势的前提下,强势逆袭的故事已被上城区传为佳话。这其中,固然有教学改革的功不可没,也源自于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因为他们的信任,学校办的更出色,也因为他们的信任,收获了属于他们的自信。
这里的孩子
自信不比民办学生差
“小升初的时候,我最好的朋友都去了别的学校,像是启正、采荷实验等热门学校”。回想起当初小升初与同窗的分别,王梦婷还是有些不舍,但转眼之间,她就笑着跟记者说,自己很庆幸不用像他们那么辛苦,每天“苦逼”的做作业。因为即使到了初三,自己每天也能在2个半小时内完成,然后保证自己10点上床睡觉。
“学校环境当然对我的学习和成功有一定因素,但决定性的因素是我自己,而且我也喜欢这里大家庭的氛围,英语节、艺术节等校园活动让我特别开心。”事实证明,王梦婷经过三年的努力获得了重高的保送资格,与之前的好友“集合”成功。
“虽然来这里读书,但我觉得很开心,也觉得子自己不比别的学校差。”八(4)的朱海宇新因为对时事颇感兴趣,每周有三、四天都要看报纸,而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让在演讲比赛中绽放光彩。
朱海宇新还说,自己将来想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小小年纪,却为如今的医患关系紧张而头疼,“我爸爸是医生,所以我想以后学法律帮帮他。”
除了普通孩子能在学校找到自己的自信,一些特殊孩子一样有精彩的天空。在语文老师任敏霞的班里,有个了不起的学生陈军(化名),虽然智商测试只有60多,但全班同学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很自信。
“我们都希望所有学生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会定期在班里指定一个学生,让其他学生夸夸他的优点,写成《人物志》。”以陈军为例,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不仅会背《九阴真经》,还会背努尔哈赤七大恨,在《人物志》的宣传下,成了学校的红人,人也变得自信和开朗。
校长章建祥曾说,作为教师,应当树立“学生第一”的观念,努力挖掘每位孩子身上蕴含的潜能,尽量运用积极赏识的眼光看待、评价孩子,因势利导,努力将每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点亮,呈现他们的靓丽与精彩。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更加“靓丽与精彩”,这是学校教育的终点与归宿。
这里的家长
自信能与孩子一同成长
“我认为孩子让我自豪的地方,不是成绩,而是她的爱心与责任心”。沈阿姨说,女儿的同桌是一位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但女儿却能学会了用平常心看待她,与她做好朋友,辅导她的功课,还经常去对方家做客。
沈阿姨说,自己的教育理念很简单,“平凡中略有闪光”,不需要孩子在中小学阶段有多牛的成绩,但一些行为习惯和价值观要竖立起来,并且形成一些比较让人称赞的优点。回忆当初差点选择上城区另一所学校,沈阿姨还有点小窃喜。
在崇文实验的家长中,姚国鹰是特别的,因为毕业之后,她放弃去建兰和勇进,而把儿子送进了自己教书所在的学校——清泰实验。
“这是孩子自己的决定,因为这里读书很快乐;同时,也是我的决定,因为高考的压力没必要延伸到中考。”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到看着孩子每天的快乐成长,姚国鹰的丈夫也渐渐开始认同妻子的选择。“孩子还是该像个孩子的样子,单纯、不事故,也不被考试逼的皱眉头。”
在清泰,除了孩子在这里快乐成长让家长欣慰外,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也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去年3月,针对家长特别开设的双证制培训班正式开课,内容包含语文、数学、计算机、插话、缝纫等。通过培训和考试,家长还可以取得教育局颁发的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真正实现了“一人受训、惠及家人”的乘数效应,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去年孩子从学校顺利毕业,印证了李海珍当初的选择是没错的。“我眼中的清泰实验学校是严谨而阳光的,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民主的校领导,负责任的老师。选择清泰,我的孩子是幸运的,我们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