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初三学生将迎来求学生涯中至为重要的转折点——2013年中考志愿填报将全面展开。
今天上午,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今年全市初中毕业生2.2万人中,近1万人将进入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除去刚刚完成自主招生的人数,目前尚有5000左右学生要通过6月15日、16日的中考来进入职高就读。
是转战外地民办高中,还是选择成为本地职高中的佼佼者?第一批录取分数线以下、第二批录取分数线以上,即中考成绩徘徊在360—420分区间段的考生,正是中考志愿填报过程中最为困惑和纠结的群体。
“3+2”五年制职高班、“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 中职毕业生升学渠道添捷径
目前,杭州市区(不含萧山区、余杭区)现有市教育局直属职业高中8所,区教育局所属的职业高中5所,13所学校中有12所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包括中策职校、旅游职校、电子职校、开元职校、西湖职高),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所(中策职校),省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所(旅游职校、电子职校),在校生约2万余人,开设专业40多个,每校均建有1个及以上的骨干品牌专业,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办学格局。
近年来,我市中职教育不断扩大“3+2”五年制职高班和“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今年,根据省教育厅下达我市计划来看,计划招生人数又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3+2”招生计划为1222人,五年一贯制招生计划为495人,招生规模相当于扩大了9至10个班级。
“这对于主城区的广大初中毕业生来讲,尤其对那些正处于摇摆中的考生来讲,或许是开启了一条‘直通高职院校’的升学通道。”杭州市教育局高中教育处副处长宋小华说,目前,中职学生升学渠道有三条:一是通过高考即单考单招,二是就读“3+2”五年制职高班,三是就读“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
其中,“3+2”五年制职高班和“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两者办学形式相同,区别在于:首先,“3+2”五年制职高班有淘汰比例的要求,由高职院校在高三学期期末联合中职院校进行考核,比例在25%—30%左右;“五年一贯制”则更看重学习的过程,没有淘汰比例,只要三年的学习成绩合格,就能升入相应的高职院校。
其次,两者的课程体系不同,“3+2”顾名思义是分段管理、分段定制课程,而“五年一贯制”课程讲究整体,并且技能训练的周期较长,技能要求较高,更倾向于服装、汽修、美术等专业的培养。
“职业高中学校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更在于培养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的全面型人才,同普通高中一样值得考生和家长信任。”
宋小华建议,家长在填报志愿时需理性选择,从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即实际状况出发,选择适合他的学校,切忌盲目跟风、好高骛远。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宋小华说,在专业的选择上,则以征求孩子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为主,给予孩子充分尊重和全力支持,“学校和专业同样重要,应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面子问题”要不得 前途发展更重要
在对主城区十余所中职学校的采访中,各校校长普遍提到的一个问题,即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往往出于“面子问题”,宁可把孩子送往富阳、德清甚至诸暨、新昌等地的普通高中就读,而不愿令自己的孩子成为“职高生”中的一员。
杭州旅游职业学校校长夏茂忠说,这批考生的成绩大多在400分左右,有的甚至高于430分,杭州市直属职高完全可以满足家长学生的升学愿望,通过学校培育和自身努力,这批学生中,也不乏最终考上三本的优秀人才。而且,目前学生“回炉回流”现象也普遍存在,即在外地普高学习一段时间后,感觉不适应,又想回到本地职高就读。而对于这样的学生,各校校长均表示,基本是不接收的。
杭州开元商贸职业学校校长周天平认为,这批孩子具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学校也会对其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施展,提供相应的平台令其发挥潜能。并且,相较于竞争压力极大的高考,“3+2”五年制职高班和“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也是更大更有利的升学机会,能够更快地获得更好的发展。
“宋同学原是文澜中学毕业,当时她以449分的成绩放弃了补报志愿,来到我校学前教育大专班就读前,她和妈妈也经历过挣扎和彷徨。”人民职业学校副校长严丽萍与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实例,她认为,在填报志愿时,“面子”和“前途”往往会有些许冲突,但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如何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如何最有利于孩子自身及前途才是最佳选择,“宋同学告诉我,她在学校最大的感受就是学得开心,增强了自信,这和许多最初低着头走进来的学生一样,他们最终都是昂首挺胸地走出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