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让学生多为芦山地震灾区捐款,出发点也许不错,多捐点儿钱能为灾区人民多办点事儿。不过,若将捐款变成成一种“爱心绑架”,某种程度上又暴露出部分教师将捐款当教育政绩在搞,即班级与班级之间在盲目攀比,哪一个班级捐款多,班主任老师面子上便有光,说不定还可为教师的评优评先增加筹码。如此皮袍下藏着“小”的做法,自然会呈现出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
强制学生捐款其实是一种教育伪善。教育的宗旨之一,是要培养学生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的培养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而非强制甚至强迫。试想,当学生捐得比较少时,便被教师训斥,甚而至于要被罚做3倍作业,学生心里会怎么想?也许他们幼小的心灵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从此对捐款献爱心等活动变得无动于衷,并进而抵制。这正是对慈善的误解和公众参与慈善热情的伤害。
同时也须看到,捐款本身是让家长掏钱,孩子可能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容易将捐款的多少与爱心的大小画等号,把“有钱”作为“有爱心”的前提,让孩子承受“不捐款”和“少捐款”可能影响“集体荣誉”的压力。良好的班集体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温床,如果孩子因捐款少而受教师及同学的冷遇,孩子会受到很大的心理伤害。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针对这一现象发出呼吁:募捐引来的攀比,“是培养孩子爱心还是污染纯洁心灵?”此话可谓震耳发聩。让孩子捐款献爱心没有错,问题是该采用什么方式、何种态度?教育是塑造健康人格的灵魂工程,丝毫马虎不得、含糊不得,每一个教师当慎之又慎